前言
“国土资源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涉及到国家多项基本制度,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枢纽性的作用。我们既要激发大胆革新的动力和活力,又要保持稳妥审慎的政治定力,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坚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冬生在谈到国土资源改革时如是说。
在深化改革的元年里,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顶压前行,牢牢牵住关键性改革的“牛鼻子”,注重全局设计,明确改革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组两会三级协同七大机制”的改革工作格局。截至目前,10项牵头任务稳步推进,27项配合任务顺利开展,17项行政审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聚焦“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大局,一幅壮丽的国土资源改革画卷正徐徐铺展。回顾2014年的改革成效,让我们细细盘点。
亮点一:破解城镇化难题 底线思维 规划先行 总量控制
推进新型城镇化,最先遭遇的是土地问题,其中,最棘手的是农村土地问题。城镇化大潮中的农村土地,一头挑着“城镇化”,一头挑着“三农”,积累了诸多问题与矛盾,但也是破题之处。在谋求保障城镇化合理用地的同时,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土地问题,避免“农业衰败、农村凋敝、农民落魄”,而让“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2014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坚持底线思维,规划先行,运用“大智慧”,对农村土地作出周全考量:单列安排用地计划6000亩,支持百镇建设行动;积极争取将成都纳入全国14个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市,探索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德阳市绵竹市、宜宾市南溪区全面铺开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成都、雅安积极打造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探索限制开发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改革的方案正在各种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改革的精神寓于各项具体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让更多的“农村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
亮点二:破解政策约束难题 先行试点 稳中求进
放眼巴蜀大地,巴山新居、彝家新寨,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展开,这其中少不了国土人的努力与奉献。在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的“沫江山居”,一座座三层的新楼房背山而建,白墙灰瓦,独特实用的设计与周围山水生态融合协调,“看得见青山绿水,留住了乡愁”。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整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整体打造、集成建设,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又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按照先行试点、稳中求进的原则,自贡市获准在市辖各区之间跨区设置挂钩项目区;芦山地震灾区可在市域范围内设置项目区,实行建设用地指标流转,这为“4.20”芦山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第一桶金”,峨边县因此筹集重建资金近2亿元;巴中等连片特困地区和11个纳入国家规划的生态移民搬迁区可在省域范围内设置挂钩项目区。
2014年,四川省在全国各省挂钩试点评估结果中名列第二。近两年来,国土资源部下达给四川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共计10.9万亩, 2014年安排挂钩指标5.7万亩,同比增长9.6%,全国排名第7位。
此外,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扩大,由原来的攀枝花、广安、泸州拓展到宜宾、内江、眉山、凉山。成都市探索开展的转征与实施分离、缩小征地范围改革试点,赋以成都市更大的用地自主权;双流县、邛崃等15个县(市、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使用集体土地,取得了积极进展。
亮点三:破解指标紧张难题向改革要空间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制约许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因素,突出的表现是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如何走出“指标”困局,通过努力向上争取增量,灵活施策求取突破,服务我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保障重点项目落地,支撑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升级跨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决心向改革要空间,在创新中求发展。
2014年争取国家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7.5万亩,同比增长5.4%,排名为全国第5位。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遂宁5市使用洪灾灾后重建预支计划2.75万亩;争取国土资源部同意追加高速公路连接线和乌蒙山片区凉山州交通大会战项目用地计划2.4万亩;争取使用国家计划获批建设用地39.5万亩,同比增加25%。
在全国率先突破,探索水库水面用地方式改革。一年来,有46个项目实行水利水电工程坝区与库区用地差别化管理,库区部分涉及的水库水面用地 “只征不转”,节约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1.4万亩,为全国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样本。
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实行单位生产总值用地量下降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制度,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年初大幅增加并一次性下达市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占全省计划比重达到近90%,较2013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单列安排扩权县用地计划6万余亩,同比增长18%。
亮点四:破解土地审批难题提高效能 保障发展
“经常看到报批件堆积如山,报批流程少则半年八个月,动辄就是跨年。有时候为了不耽误重大项目建设,只得先建设后报批或者边建设边报批。不过,这种情况终于在今年得到了彻底改变。” 一基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如是说。2014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建设用地审批实现了从120天到最短14天的飞跃。
清单式报批,用地申报材料数量由14件减少到5件,单独选址项目申报材料由20件减少到7件;并联式、网络化审批,从政务窗口接件到省政府审批平均仅需30个工作日,审批周期缩短了75%。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管理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规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防范廉政风险,从制度层面遏制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腐败问题,确保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审批,清理后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共15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共10项。清理市县级行政许可事项计20项,清理行政许可前置审批事项99项;推进简政放权,与省财政厅联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优化,完善管理机制。一年来共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5705件,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亮点五:破解稳增长难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国土资源保障工作,说起来很复杂。形象比喻,其实就是分饼子,资源有限,僧多粥少,怎么把饼子分好,既是智慧,更是科学。
出台稳增长九条措施,扎实做好国土资源稳增长要素保障服务;获批建设用地89.9万亩,同比增加42%;供应建设用地73.4万亩,同比增加65%,其中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供同比增加119.5%,确保了汶(川)马(尔康)高速、筠连县王家沟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加快川南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建设,建立部、省、企业等四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年新增矿产资源储量铁矿石16.7亿吨,煤炭4.8亿吨,铜11万吨,铅锌14.86万吨,锂29.7万吨等,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找矿目标任务。全省锂资源储量达到全国的50%以上,盆地深部杂卤石型钾盐矿勘探走在全国前列,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的突破。
多次汇报、屡次协调,争取国土资源部出具支持意见,确保天府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新区。连续三年对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行单列管理,单列下达用地计划5.499万亩,年均同比增长20%以上;单列2.2万亩用地计划,确保西部国际博览城、东风神龙汽车等项目及时落地。两年来共批准成都开展异地占补平衡3.34万亩,有效缓解了天府新区用地压力。
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基本完成;省级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获批,泸州市成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单位;省级权限内的矿业权一律委托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集中交易。
亮点六:破解节约集约利用难题盘活存量 适应经济新常态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这一年,四川省高举节约集约大旗,注重政策引导,注重典型推动,各地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下联动,力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川府办﹝2014﹞84号),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综合措施;成都、自贡、遂宁、眉山、南充、简阳、邻水7市县试点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及低效、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改革探索;单列安排1100亩用地计划奖励11个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针对“重申报、轻利用”等问题,通过强化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试点低效利用土地退出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扩产增容、建设标准化厂房,支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改革举措,全省已批土地综合供地率由2009—2013年的48.4%提高到目前的68.4%左右,清理盘活闲置土地8万亩。
亮点七:破解耕保难题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资源
针对“重发展、轻保护”等现实问题,一年来,四川省坚持底线思维,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耕地占补考核、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改进土地整治管理、开展耕保基金试点、鼓励农民参与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异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细则,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预留空间。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立项405个,整理规模143万亩,总投资超过30亿元,可新增耕地40万亩。
研究制定《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将项目立项权下放到市州,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监管;第一批德阳、泸州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已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核。德阳市罗江县率先实行了“先建后补、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土地整治新模式,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德阳、绵阳、泸州和自贡市选择了部分区、乡镇开展耕保基金试点。
亮点八:破解补偿安置难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尽心尽力保权益,加大民生工程支持力度,一年来,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使改革成果为全川人民所共享。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公布实施全省新一轮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较上一轮标准平均上涨30%。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政府应统筹部分“挂账”问题,探索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预存款制度。规范征地行为,督促各地严格依法按程序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措施。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全系统共办理群众来信3583件,接待来访3096批次11643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12336违法举报中心受理国土资源违法线索3105件,对有效线索处理和反馈率达到100%。对1500余件群众来信来电诉求,及时按规定办结反馈。
一年来,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76万户,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6.7%,为历年单批次最多;组织实施16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60%。2014年,全省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仅为7人,是我省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值,16个市(州)实现“零死亡”,取得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历史最好成绩。
同时,四川省上单列安排乌蒙山片区每县300亩用地计划,争取国土资源部分别出台支持凉山州、巴中市扶贫攻坚的意见,安排支持“四大片区”美丽新村建设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90个,扎实开展峨边县“挂包帮”、汶川县新桥村“联村帮户”工作,开展甘孜州石渠县等包虫病区打井找水工程,完成打井504口,解决了近2.8万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