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土地”咱农民自己的工程——苍溪县积极探索建立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金土地”咱农民自己的工程——苍溪县积极探索建立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
2007-08-16 |  来源:四川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  分享到:

 

眼下的苍溪白桥坝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涉及部分群众的田地,甚至影响到村民大春生产,但他们毫无怨言。如果车辆陷入泥泞,也用不着吆喝,群众会主动放下手中的活助推车辆。司机们说:“搞了这么多工程,见过设置障碍的,却还没见过老百姓这么支持的”。用村民的话说:“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工程,作为主人,我们要把工程当做自己的事来关心、来支持”。

这一切主要利益于该县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建立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的积极探索。这种探索以“党政统筹抓协调,部门配合促落实,乡村参与求合力”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开展创建和谐为切入点,以来信来访接待、工程管理公开、聘请村民义务监督员和协调员为依托,形成了“服务、化解、督办、上报”等一体化工作流程,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和参与项目工程建设,体现农民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理。

负责白桥坝国家投资1927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说,以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工程指挥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处理上,工程进度被耽误,工程质量也无保证。建立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后,群众的诉求渠道畅通了,业主、施工方和受益方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工程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变得更为和谐,干部职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了工程建设上。

近年来,苍溪大手笔推进土地整理富民惠民工程,坚持走项目拉动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按照“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见效一批”的方式滚动推进。每年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在7个以上,资金投入达到5千万元,参加招投标的企业上百家,仅施工企业就有十几家。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又要确保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同时还要保证干部职工不出事,促进各方和谐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困绕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难题。

2005年,苍溪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七个“金土地工程”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领导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大机遇,是开展工作的最好“抓手”。当年,该县在实施全市第一个国家投资1478万元的永宁土地整理项目时,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就把服务“三农”、发展现代农业、追求土地整理效益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整理土地,围绕农业产业化整理土地,注重效益第一整理土地,着眼可持续发展整理土地”四条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项目动作,社会介入,科学支撑”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八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监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公示制度,资金监管制度,廉政制度;明确规定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座谈、走访、召开群众大会,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及时解决,未得到妥善化解不得擅自开工。后来,该县逐渐将这一制度作为成果引入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求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建设上,都要事先开展分析、预测、化解,从而调动群众支持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落实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方面,该县逐渐探索出“五步工作方法”,以谋求资源节约,利于建设,促进稳定的“三赢”。首先是明确受益对象,全面掌握当地优势产业情况,施工设计前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掌握社情民意;二是分析预测,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进行逐项分析预测,召开群众大会,聘请当地村民中有威望的党员、老人作为工程建设义务监督员和协调员;三是利用公开栏、广播、简报向村民公示工程进度和下阶段工程安排,让项目区群众都能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对发现质量问题和建议被采纳的群众给予表扬奖励,从而激发群众支持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制定预案,落实措施,打桩定位,分片包干,推进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而发生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重大问题的责任追究办法;五是把与工程相关的工作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组,实行定期督查通报。

今年开工建设的白桥坝项目,“仅施工设计就改了好多次,民主决策让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对工程建设的大小事情,村民都不再有事不关已的想法,而是积极献计献策,尽心尽力,保证了突发事件、急难事件、特殊事件及时办理,让双方都得到满意。”在工地上干活的龙口村三组组长杨恒学高兴地有几十亩,所以要求标改罗家湾塘堰,这样该塘堰可蓄水十六万多方,灌溉面积可达100多亩,能旱涝保收。指挥部根据村民的建议,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踏勘,现场调查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工程指挥部采纳了村民的建议,迅速调整了施工设计。群众看到他们的建议被采纳,支持和参与工程建设积极性更高了,这是该县在尊重群众意愿采纳群众合理化建设,促进重大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分镜头。

白桥坝工程建设还聘用当地村民当起了质量义务监督员。龙口村四组63岁的老党员车孝昌被聘用为质量义务监督员后,天天跟班作业,现场蹲点,把工程建设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管理,前不久在C标段巡查时,发现整治30号田间路手摆片石不规范,厚度仅有13厘米,与设计上差5厘米,片石缝隙加有泥土,他立即要求施工方进行整改,并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责令施工方对该标段进行全面整改。在工地上,义务质量监督员们尽职尽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土地整理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工程,我们要把这项工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关心、来支持。”

建立和谐项目运行监督机制起到了激活劳动力的“鲶鱼效应”,工程指挥部干部职工普遍增强了责任意识,如今做什么事都要做个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来想一想,看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经得起群众的评议和检验。白桥坝项目把田坎归并作为土地整理的主角,新增耕地1669.8亩,等于扩大了一个村的土地面积,这对于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白桥坝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平整土地开挖多深,生产道路、灌溉渠系如何布局,都是围绕白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大问题。在尊重群众种植意愿和保护当地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政府邀请农业专家对项目区产业进行了论证;组织项目区农民到已竣工并取得显著效益的永宁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参观,让他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重点突出“一主两辅”,以红心猕猴桃为领军产业,辅以发展蚕桑和肉兔养殖。目前,项目区已培育猕猴桃业主大户3个,发展猕猴桃核心园区300亩,成立农业产业化股份制公司与香港日升、宝清实业对接,优质果出口日本和欧洲市场,次等果由宝清产业榨汁生产饮料;肉兔业主已投资200万元,占地40亩,修建年养肉兔10万只的养殖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30万只以上,并与鸿宇集团签订了加工销售合同;蚕桑已引进业主,在核心园区内承包土地1000亩集中经营,带动农户发展良桑3000亩。同时启动建设了3个移民新村和2个生态小康新村,突出农居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区1028户农户“四改三建”工作正有序推进,新建农居63套,改造旧房355套,打红层水井164口,建起5个村级活动室,农村幼儿园3个,卫生所5处,“三农”物资供应站4处,村务公开栏10处,村实用科技宣传栏8处。

土地整理无疑为规范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建设搭建了平台。苍溪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以深遂的思虑用活这一平台,项目区农民非常满意,一方百姓平安,稳定才有了工程建设的保障,农民也有了全心全意谋发展的保证。

 

(邓志勇 供稿)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