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四川“金土地工程”纪实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大地飞歌——四川“金土地工程”纪实
2007-07-20 |  来源:四川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  分享到:

 

从春走到冬,从冬走到夏,蜀中大地一场规模浩大、历史影响深远的“金土地”工程,正以创新的思路和模式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这项惠及百姓的造福工程,让万千农民在这块流金淌银的土地上新生,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用10年时间投入150亿元,整理1000万亩土地,新增耕地100万亩,建成60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惠及人口800万。这,就是响彻蜀乡大地的“金土地工程”。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两千多年前,惊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杰出贡献,开创了“勤于政事、科学调研、造福于民”的理念。今天,四川唱响的“金土地工程”不仅再次开创了农村变革新的起点,更表达了蜀乡大地人们对土地亘古不变的情怀。四川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的“金土地工程”,正在反哺土地、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广袤的蜀乡大地呈现出了一派喜人的变化,昔日农家零碎交错的土地,如今片片耕耘,片片收获;青山环抱的一栋栋白墙青瓦,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新建农舍,在绿树竹林中展现川西民居的特色。春满园,福满院,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给大地的是最新、最美的图画。

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人均耕地仅1.077亩,在广大丘陵地区和成都平原,不少地方不足0.78亩,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令人担忧。在全省8920万亩耕地中,高产耕地仅占29.4%,大部分耕地的排灌渠系不配套、土地贫瘠、地块分散,有的田间甚至没有一条机耕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哪里做起?2005年初开始,四川在遂宁射洪县、资阳简阳市、成都邛崃市、宜宾翠屏区、广元苍溪县、南充仪陇县等6个县(市、区)开展土地整理专项试点工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并做到了 “六个结合” 即:把土地整理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移民安置相结合;与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解决因土地征用而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参保无份的“三农”安置相结合,努力探索服务“三农”新举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在农民,在经济这个基础。如何结合国土资源部门自身的特点、优势,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决策要求贯彻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去,为服务“三农”做实事?

20055月,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经过基层大量调研,从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开拓思路,直接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中写道:“国土资源部门如何紧密结合自身职责及特点、优势,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的工作决策及要求贯彻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去,一直是我们今年以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这份调研报告道出了国土资源部门执政为民的责任与使命,提出在四川实施“金土地工程”。报告引起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论证,并于同年12月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金堂栖贤乡举行了隆重的“金土地工程”启动仪式。自那一刻起,蜀乡大地百姓的眼睛,锁定在了“金土地工程”上。按照“金土地工程”规划,四川省将用10年时间,投资150亿元,整理 1000万亩土地,新增耕地不少于100万亩。这项工程覆盖成都平原,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部分区域的130个县,受惠人口达800万。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奏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的音符,让世代农民踏上幸福之路,四川全面启动的“金土地工程”即刻转变为数百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实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金土地”圆世代农民心中的梦

当一项重大工程启动时,它常常会预示着某种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四川启动的这项 “金土地工程”,使整个蜀乡大地呈现勃勃生机。在这片繁忙的土地上,无数辛勤的人们在耕耘,围绕“金土地工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科研规划设计、科学论证;数百上千人的专业整理培训;农业、水利、交通、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打破壁垒,互相支持;将各自零打碎敲的“小钱”汇成了一笔巨大的数目,去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正如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领导这样告诉记者的:“金土地工程”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它给四川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次新的机遇。

四川省依托“金土地工程”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传统农村脏乱差的生活模式,建立了崭新有序的生产生活秩序,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也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整洁的生活。记者亲眼目睹了10多个市(县)的“金土地工程”项目,这里的人们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过着他们连做梦都想的幸福生活。

我们曾采访了成都邛崃市“金土地工程”示范区。在碑金村,那里有7000亩土地列入了“金土地工程”项目,该村村民李福泽住进了农民新村,他那套土砖砌成,离公路三四百里地的旧宅子已退宅还耕,他希望的那个新村家园里有了路灯、绿化带、农贸市场、村民活动室。自来水、电灯、电话、大彩电,村民们过上了做梦都不敢奢望的城里人的生活。邛崃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德金带我们走进了羊安镇、宝林镇。在村民杨唯仪家,看着主人装修清晰的格调,室内摆放着那台34寸大彩电和大沙发,我们的确分不清是在乡村还是置身城市。这个新建的社区,每条公路都可通过农户家门口,环境卫生有的还引入物业管理模式,这已与常见的农村风格迥异,农贸市场使农民方便了。新区修建了“民福院”由社区干部管理救助弱势群体,“五保户”、“低保户”也过上了幸福生活。86岁的徐学茹老人告诉记者:“我们住在这里不担心没人照顾,过去病了无人管,现在生活有保障,闲来有话说,吃饭有人做,哪个不说这里好哟。”“金土地工程”带去的福音让村民们高兴得难以言表。

羊安镇规划的中心村,村民们旧的宅基地复耕成了耕地,路渠全部配套后交给农民耕种,有的发包给种田大户,农民既有租金,又可到企业打工。该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均保持了良好态势。2006年,羊安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8亿元,同比增长25.7%;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年,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2260万元;农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加7.6%;地方税收3750万元,同比增长11.6%。邛崃实施“金土地工程”,把土地整理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示范效果。

2005年至今,仅邛崃市实施并竣工验收的16个“金土地工程”项目,共新建农村新型社区26个,聚居点17个,让4520户农户共16800人实现了集中居住。

“金土地工程”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有效的建设了乡风文明,为和谐社会融入了生机。在蒲江县,复兴乡党委书记陈代康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复兴乡的金土地项目涉及全乡5个村,40个村民小组,1560户,5000多人,面积15.69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前,他们乡可说是“内忧外患”,部分干部作风散漫,一些村的班子近乎瘫痪,社会矛盾突出,乡政府债台高筑,除此还是一个乱哄哄的上访大乡,上访户就有16户。实施“金土地工程”,在千百年农村的小农耕作观念上建立起一种新的理念。首先,人的思想转变了。在复兴乡,一群村民围在记者身边,他们是“金土地工程”的受益者。村民们是这样告诉记者的:“当初村干部给我们讲土地整理,把小田改大田,旧貌换新颜,我们很反感,认为天上哪会给他们掉个馅饼?”40个村民小组,土地整理承诺书的签字率到最后不到一半。通过宣传,村干部解心结,仅一年时间,以土地整理开展的“金土地工程”使农村发展迅速,环境显著改善,新修公路88公里,整治沟渠76公里,新建防护林带近30公里,完成了交通、水利、生态保护体系。新村新气象,如今村民们忙着致富奔小康,一下甩掉了上访大户和贫穷的帽子。班子团结齐心奔小康。全乡新增耕地3800亩,还成功引进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基石

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将“金土地工程”列为“十大惠民行动”之一。“金土地”,农民拿到了通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农民增收,家家富裕,“金土地工程”给解决“三农”问题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四川以“金土地工程”为重要抓手,有力的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反哺农村,反哺农业,从“金土地工程”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这项工程也成为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一大亮点。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要行动纲领,对指导国土资源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土地工程”起到了强力的助推作用,四川各地的“金土地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势迅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成都、广元、绵阳、泸州、南充、广安、眉山、宜宾、资阳、等市一大批“金土地工程”蓬勃开启,一批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纷纷引进。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地处龙门山脉的地质遗迹保护区,通过对项目区上万亩土地的整理,不仅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而且有效的保护了世界地质遗迹,推动农村公益性、福利性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熙玉社区成功转包了三千余亩土地建立了猕猴桃基地和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农民既可做到田里挣钱,又可利用游人休闲观光创收,提高了生活质量,享受了城市文化。我们走进村民江永富家,这家原有三兄弟,现都分别住进了各自新居。他说,以前出门就是烂泥路,现在可是一条幸福路。在和他聊天中,站在他家二楼的阳台上,他十分高兴地指着房前的文化广场说起他如今的幸福生活。乡村干部也十分高兴的地如数家珍,述说着新农村的文化生活,大广场聚了人气、和气。元旦节镇上组织“田园风光艺术节”,村民们观看卡拉OK比赛、龙灯赛等,成千上万人观看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文化节目,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金堂县,这个“金土地工程”启动仪式的奠基地,如今已完成了10个“金土地工程项目”,在福兴、赵家的中心村和聚居点新建成的农民新居配套整齐,漂亮的小二楼“洋房” 被当地人誉为“农民别墅”。国土局的同志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通过实施“金土地工程”,有五大变化助推城乡一体化,那就是:切实增加了有效的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促保护,使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金堂上万亩土地经整理流转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金堂犇牛公司,按“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农民致富、企业发财”的理念经营,他们还将计划把40岁以下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土地上来,当现代农民在土地上致富。犇牛公司还从以色列引进了最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滴灌技术,建造了钢结构塑料大棚,种植的西红柿可达5高,亩产3万斤,使农民成为懂网络、懂现代化种植的新型农民。

记者曾在遂宁射洪县瞿和乡采访过,看到了国土人在实施“金土地工程”这一系统复杂工程中肩负的重任和辛勤付出。如今,汗水浇出了幸福之花。该项目实施后,引入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的五斗米鸭业公司,种植良种“春不老萝卜”,用作鸭食品炖料,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项目区群众不仅可以从租出的土地中获得很好的收益,还能投入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工作,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广元苍溪永宁镇,“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3500亩下湿田由“一季田”变为“两季田”,600亩“望天田”的庄稼灌溉有了保障,上万亩产业化基地呈现,路渠相通,田块成方,绿化成行,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农田建成,成为了川北丘陵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窗口。

集土地整理、集中居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于一体的“金土地工程”,是对农村传统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方位的重组。各地政府在金土地上着力实现的是更长远的发展效益。新整理的土地,为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又为引进的业主提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条件。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表述得更为具体:“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就算住了小洋楼还是一样受穷。土地整理的出发点,必须是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实施“金土地工程”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同时缓解了四川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社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一行曾视察革命老区广安等地,对开展的土地整理样板工程高度赞扬;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前往广元、成都等“金土地工程”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实施“金土地”工程以来,现全省已完成项目114个,整理土地103.41万亩,增加耕地面积13.81万亩,增加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62万亩。四川实施的“金土地工程”,这载入史册的千秋惠民工程,将为构建和谐四川,为实现富民强省起着重要作用,它必将在蜀中大地著录一座丰碑。

 

(郑荣 供稿)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