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华阳乡“金土地工程”实现四个结合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泸州华阳乡“金土地工程”实现四个结合
2008-02-22 |  来源:四川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  分享到:

 

泸州市江阳区华阳乡“金土地工程”涉及4个村51个社8720人,该项目于20071月开工建设,9月底全面竣工,整理土地14874亩,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2129.4亩。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结合,成为泸州市土地整理项目的“样板工程”,同时,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富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一是政府主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土地整理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发动群众、力争群众支持成为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该项目一是通过召开多种形式的会议和串门入户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土地整理的内容、作用、资金安排等情况,做到家喻户晓;二是严格工期,确保不耽误农民的大春生产;三是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对因田块归整和道路、沟渠需要调整不同所有者土地边界的情况,均在相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重新勘定地界,不留产权纠纷隐患。这些措施的实行,消除了农民的疑虑,激发了农民参与和支持土地整理的热情。

二是土地整理与项目配套相结合。为了更多限度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江阳区把该项目与其它相关的项目整合起来实施。例如在道路建设方面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新建和整治田间道路、生产路,形成了村村通碎石路的村级交通网络,并使用江阳区和华阳乡两级政府配套资金对道路实施水泥硬化。同时,江阳区还将涉及国土资源、交通、林业、建设、水利等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五改”沼气池建设、农业产业化、红层找水打井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到项目区实施,避免了项目资金撤胡椒面式分散使用,使该乡率先成为江阳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三是土地整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该项目由政府牵头、鼓励土地流转,向规模经营集中,发展规模种养殖业。在白湾村蔬菜种植业从整理前的不足300亩发展到整理后的2000亩,年销售蔬菜50吨。该区还引进先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亩,种植桂圆、枇杷等优质果树,种植面积达1500亩;引进种鸭、肉鸭养殖,年出栏种鸭、肉鸭15万只;发展稻田养鱼100亩,年产鱼8万公斤。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收入的增加,土地流转租金从整理前的每亩300600元,增加到每亩50012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整理前的4180元增加到4600元。

四是土地整理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该区结合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聚居点集中,促进新村建设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补助的原则,采取农民自愿自建和信用社信贷扶持等办法,投入5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建设白湾中心村,集中配套水、电、路、沼气池、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抓好垃圾处理、体育设施、闭路电视、电话以及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该中心村已聚集农户187873人,占项目区总户数的32.3%。此外,该区还对其余分散的393户农房,实施了“一池(沼气池)、五改(改水、改房、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川南居民特色风貌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源自:泸州市江阳区国土资源局)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