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经历过一场大雪的四川省石渠草原格外漂亮,在色须镇红旗一村,一片铁丝网围住的草地,里面长满了半尺高的牧草。村民土登颜批说,几年前这里是一片“黑土滩”,根本没有草,板结化严重,大风一起沙尘四扬。但如今,这块草地的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找到了一条治理草地退化的好路子。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9年,四川省进一步扩大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今年已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5.91亿元,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646万亩,修复治理工作主要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治理措施涉及鼠虫害治理、围栏封育轮牧、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黑土滩(毒害草)治理5项。其中,面积最大的是鼠虫害治理,达到1327万亩,占总面积的8成以上。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草原主要存在生态脆弱,石渠、红原、若尔盖等地草原沙化面积仍在扩张,局部湿地面积仍在减少,功能仍在退化;生产活动加剧,过度放牧、流域内采砂、旅游开发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问题。“川西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着黄河主要水源地的保护,也处于‘中华水塔’核心位置,要想保护好这个水塔却并不容易。四川省从1993年便开始了治沙项目,截至目前,已有效遏制了局部区域土地沙化势头。”
“在政府投资的同时,四川还将探索草原生态恢复险。”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阮江透露,“草原生态恢复险将根据草场恢复情况进行支付,是一种具有‘正向激励’性质的险种。”
据了解,目前四川共有草原面积3.13亿亩,位于全国第5位,在蓄水保水涵养水源、防沙固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险种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四川草原生态资源修复和保护。